您所在的位置:体育app官方下载 >> 医院党建 >> 体育app官方下载

髋臼骨折研究现状及课题设计

  • 时间:2009年4月20日
  • 浏览次数:8292

  

国内外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髋臼解剖学特点 髋臼位于髋骨外侧面中下部,由髂骨体、坐骨体及耻骨体共同构成,呈半球深凹,朝向前、下、外方,直径约3.5cm,与股骨头相关节。Judet和Letournel于1964年首先将髋臼诸临近结构划分为前柱、后柱。前柱(即髂耻柱),由髂嵴前上方斜向前下方,经耻骨支止于耻骨联合,分髂骨部、髋臼部、耻骨部三段。后柱(即髂坐柱),由坐骨大切迹经髋臼中心至坐骨结节,包括坐骨的垂直部分及坐骨上方的髂骨,后柱内侧面由坐骨体内侧的四边形区域构成,称方形区。髋臼前后两柱呈60°相交,形成一拱形结构,由髂骨下部构成,横跨于前后两柱之间,是髋臼主要负重区,称臼顶(又称负重顶)。前后两柱之间的髋臼窝较薄弱,外伤时,股骨头可由此向内穿透进入盆腔。
      髋臼骨折的分类   髋臼骨折是一种高能性损伤,以交通事故为最多。骨折移位形式多样,合并伤多,髋臼骨折表现复杂,长期缺乏统一、合理的分类。迄今为止,多种分类系统被用于临床,包括二型分类法、四型分类法、五型分类法、十类分类法、时钟定位法、Tile分类法和AO分类法等。其中由Letournel提出,经Judet简化的10类分类系统最有临床指导意义而获广泛应用。他们将髋臼骨折分为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两类10种。其中简单骨折5种:a)后壁骨折;b)后柱骨折;c)前壁骨折;d)前柱骨折;e)横型骨折;复杂骨折5种:a)后柱骨折伴后壁骨折;b)横型骨折伴后壁骨折;c)“T”型骨折;d)前柱骨折伴后半横型骨折;e)双柱骨折。
      髋臼横断骨折  由于髋臼横断骨折最为常见,占全部髋臼骨折的6%~13%,当合并后壁损伤时,可占24%~32%;髋臼横断骨折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致伤机制、骨折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均有特殊性。近年有关横断髋臼骨折治疗的报道较少。
  髋臼骨折治疗的现状  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内骨折,治疗难度较大,目前,多数学者公认对于移位的髋臼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波及双柱的骨折,Merritt指出应首先固定前柱,而Judet和Letournel指出应首先固定后柱。总之,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方式很多,究竟哪种内固定方式更牢固,目前尚无定论。髋臼骨折欲获得良好的预后,关键在于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Pantazopoulous等学者相继指出:绝大多数髋臼骨折采用保守治疗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因此,目前多数学者均主张对于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956年Elliott提出前柱螺纹钉内固定;1980年Senegas等,1986年Mears DC等相继提出前柱螺纹钉、后柱钢板联合使用的内固定方式;1988年Charles M, Reinert等提出用两枚加长松质骨螺纹钉分别固定前、后柱来治疗横断骨折。1993年Letournel等提出前柱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总之,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方式较多,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髋臼横断骨折进行生物力学比较研究报道相对较少。1984年Sawaguchi等对髋臼横断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作了生物力学研究,指出:螺纹钉与钢板的不同组合在对抗腰椎垂直加载情况下稳定性相似,其中前柱螺纹钉后柱钢板稳定性稍强。1998年Nachshon, shazar等亦对横断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作了研究指出:双柱同时内固定要比单柱内固定坚强,其中前柱螺纹钉,后柱钢板最坚强。
       随着对髋臼骨折了解的逐步深入以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多种内固定方式被用于横形髋臼骨折的治疗,包括复位后单纯固定前柱、单纯固定后柱或双柱同时固定,可选择钢板固定,也可单纯应用螺钉固定。具体根据骨折部位、类型、手术入路及术者熟练程度而定。然而固定后复位丢失率高达5%,分析原因主要是固定不坚强所致。另外,有报道认为单纯应用钢板螺钉固定后柱可能导致前柱骨折端分离移位。因此,应用拉力螺钉同时行双柱固定符合横形髋臼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要求。
       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内骨折,治疗难度较大,常见的髋臼横断骨折究竟哪种内固定方法更牢固,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我们设计了先对髋臼后柱的三维结构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以提供螺钉固定时的安全角度范围;建立髋臼横断骨折模型,对不同方式的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最后探讨在透视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髋臼横断骨折的安全性研究。为髋臼横断骨折寻找最佳的治疗方式。